简约设计,不简单内涵。观看我们的电池回收高压柴油发电机出租满足客户需求产品视频,用少的话语传达真实的产品价值。
以下是:电池回收高压柴油发电机出租满足客户需求的图文介绍
泽兴柴油发电机租赁厂家有限公司坐落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公司拥有的员工队伍从高层管理到车间普通员工,他们的敬业精神配合我们人性化的考核式管理制度,从而保证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能很好地呈现在客户面前。 公司的主营产品: 山东临沂高压柴油发电机出租等系列产品;泽兴柴油发电机租赁厂家有限公司全体员工用自己的执著、诚信和尊严,精心打造每一件产品。欢迎广大客户来电来涵,莅临指导。我们期待着与您的合作,让我们携手共进!
2018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的锂动力电池生产国。然而这一盛世表象之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落后、动力电池技术水平不高、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空白等隐忧,限制了产业竞争力。中国必须摆脱现有瓶颈,加快标准化制度建设、健全回收再利用体系、掌握突破核心技术,才能在这场竞争中夺取优势。 受益新能源车行业确定性高增长,国内动力电池2017年实现出货39.2GWh,预计未来三年CAGR仍有望保持30%以上。乘用车电池的有效寿命一般为4-6年,而电动商用车由于日行驶里程长、充电频次多,电池有效寿命仅约3年。预测2020年动力电池回收量将接近40Gwh,预计2022年动力电池回收量将接近70Gwh,以含金属价值量计,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元。 2014年成为动力锂电池的发展元年,之后经过三年的扩张,国内年产量增长了约10倍,达到44.5Gwh。动力电池退役周期在5年左右,因此2018年以后动力电池的回收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退役锂电池中含有电解液以及各类金属物质,随意废弃将对环境产生沉重负担,因此锂电池的回收利用必不可少。另一方面,锂电池中的锂、钴、铜、镍、铝、铁等金属具备不同程度的经济价值,效益也将促进回收行业的良性发展。 自2009年以来,已相继颁布出台数十项规章政策,政策密集出台正在加快2020年以前电池回收实现商业化。经测算,2018年开始动力电池报废量将呈翻倍式增长,2018-2020年报废量分别为3.95万吨、15.27万吨和27.73万吨,合计近50万吨。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仍然极不成熟,未来有望逐步完善。 随着政策加码以及相关企业的技术突破,率先布局的企业长期受益,A股市场相关上市公司中格林美(002340.SZ)、天奇股份(002009.SZ)以及南都电源(300068.SZ)等值得关注。
从层面来看,废旧动力蓄电池处置不当存在一定隐患。一是触电隐患。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蓄电池额定电压较高,人员在缺乏防护措施情况下接触易造成触电事故。二是燃爆隐患。电池在出现内部或外部短路情况下,正负极会产生大电流导致高热,引起正负极燃烧。三是腐蚀隐患。电解液为有机易挥发性液体,与空气中水分反应产生白色有腐蚀性和刺激性的氟化氢烟雾。 从环境层面来看,废旧动力蓄电池对生态环境和人身均有威胁。一是重金属污染。电池正极材料中含镍、钴等重金属,不经专业回收处理会造成重金属污染。二是电解液污染。电解液溶质LiPF6属有毒物质且易潮解,会造成氟污染,溶剂会造成水污染。 从资源层面来看,镍氢、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因正极材料不同,分别含有锂、镍、钴、锰及稀土等金属,动力蓄电池产业对于锂、镍、钴等资源需求旺盛。随着动力蓄电池累计配套量的不断增加,电池中这些资源如未有效回收利用,将直接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动力蓄电池退役现状和趋势分析 十城千辆工程推广期间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共计产生退役动力蓄电池(以下简称退役电池)约1.22GWh;退役电池主要集中在深圳、合肥、北京等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较大的城市。 从综合利用经济性方面看,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互有优势。梯次利用方面,磷酸铁锂电池更适于梯次利用。 再生利用方面,企业再生利用收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易受退役电池数量、原材料市场行情及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 2020年我国退役电池累计约为25GWh。退役电池将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大的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随着个人用户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主体,退役电池的回收将逐步转向以个人用户为主。 回收体系建设情况 京津冀地区发布《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建立回收联盟,共建共用回收网络。长三角地区统一标准建设回收服务网点,实现区域协作。珠三角地区以深圳为重点,按照互联网+监管的思路,构建动力蓄电池信息管理体系,完善激励机制。中部地区的骨干汽车、电池生产及综合利用企业合作,依托本地区产业基础优势建立区域化的回收处理中心。其他地区也在加强对企业试点实施工作的组织和支持。 工信部介绍,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体系建设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汽车生产企业为主导,由其利用销售渠道建设退役电池回收体系,回收退役电池移交综合利用企业处理或与其合作共同利用电池剩余价值;另一种是以第三方为主体,由梯次、再生利用企业与汽车、电池生产企业合作,共建共用回收服务网点,集中回收合作企业的退役动力电池。 监管层面,溯源管理平台已正式运行,以电池编码(BIN)为信息载体,实现动力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采集和监管。其中,车载管理模块面向汽车生产企业采集溯源信息,回收利用管理模块面向回收拆解、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企业采集溯源信息。